
2025年9月26日-27日,在福建屏南的古村落之间,一场关于梦想、实践与回归的研修之旅如期而至。由我院指导,国仁乡建、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乡建DAO联合主办的“乡建之DAO”系列学习—— “文创推进乡村振兴”高级研修班(第二期)成功举办,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山东、重庆、四川、香港、台湾及本地新老村民等30余名学员参与,涵盖基层干部、文创项目负责人、返乡青年、研究者、投资者等多个领域。
本次研修突破传统课堂边界,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围绕屏南县在文创赋能乡村振兴方面的成功实践,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教学、案例研讨、夜话交流等多种形式,全方位解读“屏南经验”的内在逻辑与实施路径。
多元对话:在碰撞中看见乡村未来

我院首席专家温铁军教授在开班仪式上发来视频,鼓励学员参与学习本土乡村振兴实践经验

屏南县政协主席张德力在开班仪式上致辞
曾经的屏南,如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元邦所描述,一批古村落“锁在深闺无人问”、“如同缺乏梳妆的俊俏姑娘”。正是这份因交通不便而得以保存的“幸”与“痛”,为后来的振兴蓄积了后发优势。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元邦分享屏南龙潭片区等乡村从凋敝成为“网红”点的经验
学员们在驻班导师潘家恩教授与中国古村守护人周芬芳的全程带领下,实地走访文创空间、美育基地、古村修复现场,与本地新老村民、项目操盘手面对面交流,从政策推动、产业培育、社区营造、文化传承等多维度,理解文创如何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我院副院长,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潘家恩教授,从“净是土”到“是净土”的阐释,为学员构建了乡村价值重构的理论框架

屏南县政协原主席、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周芬芳作为“屏南经验”的核心推动者,分享了“党委政府+艺术家+村民+古村落+互联网”工作机制背后的探索历程
研修班特邀在乡村建设、古村复兴、文化创意、社会美育及社区营造领域的资深专家与学者进行专题授课,为学员们构建了系统的文创振兴乡村的认知框架,提供了前瞻性的行业洞察。

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总策划林正碌谈“智能时代的价值重构与创意新经济”

中国美术学院宁德乡土学院院长陈子劲解读“城乡融合的社会美育与农文旅产业发展”

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产业项目顾问程美信论“乡村社区营造与传统村落保护”

国仁乡建理事长、乡建DAO召集人严晓辉博士与学员们探讨“乡建DAO与乡村建设的数字化转型、社会化创新实践”
沉浸式教学:从“旁观者”到“剧中人”
在四坪、龙潭、前汾溪、厦地等代表性村落,学员们亲眼见证:“艺术点亮乡村” 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老厝古村迎来新村民,面包、咖啡与“炊烟”一同缭绕的生动现实。文创与乡建的有机融合,为古村落完成了关键的“梳妆”,使其焕发出独特的气质与韵味。

四坪村返乡创业青年潘国老带领学员徒步后山食光梯田,观四坪稻浪秋色

龙潭村返乡创业青年陈忠业带领学员参观龙潭村,了解“空心村”的活态复兴

龙潭村新村民胡文亮、演真夫妇在“檀舍”艺术空间分享八年乡村生活的苦乐

乡野艺校创始人毛华磊带领学员在前汾溪村感受社会美育的力量

森克厦地主理人刘晓怡带领学员参观厦地古村及先锋书店,了解古老村庄的现代转型
DAO机制赋能:从“一期一会”到“长久相伴”
“乡建DAO"不仅是一个数字化工具,更是一个长效的联结生态。本期研修班引入“乡建DAO”数字化协作机制,推动学员在培训结束后的持续链接、共创共学,构建起跨地域、可持续的乡建学习与实践社群。
为期两天的研修,是一次知识的汲取,更是一次方向的锚定,来自天南地北的学员逐渐破冰,从陌生到熟悉,形成了紧密的学友圈。

开班前的破冰见面与班级建设会

学员们在四坪村食光梯田上晨练

学员们在龙潭村学习留念

学员们在前汾溪村学习留念

学员们在厦地村学习留念
结业不是终点,而是将通过“乡建DAO”持续共享资源、互助共创的起点。

潘家恩教授为传播组学员代表颁发结业证书

周芬芳主席为生活组学员代表颁发结业证书

程美信老师为文艺组学员代表颁发结业证书


潘家恩教授与严晓辉博士共同为“闽东第一位将军”陈挺之女陈黄河颁发结业证书。这位满头白发的学员认真参与全部课程学习,并在四坪村认领一亩田,以实际行动支持土壤修复与新农人返乡
未竟:让出发更有力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本期研修班虽已落幕,但“乡建之DAO”所联结的星星之火已然点亮。未来,主办方将继续深化这一系列学习,陪伴更多乡村振兴的同行者,在回归乡土的道路上,踏实前行,携手共创充满活力的乡村新图景。

视觉设计:陈骏辉
责任编辑:刘蕾
审核:潘家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