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至21日,“新时代乡村运营发展共创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共创峰会”在湖北荆门乡村振兴学院成功举办。

会议由伟德bv1946同荆门乡村振兴学院、西厢房乡建联合机构、国仁乡建、安徽财经大学中国乡村(小岗)振兴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发起,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乡建专家、基层村书记、社会组织代表与乡村运营操盘手共聚一堂,见证新时代乡村运营迈向系统协作的新阶段。
共创会以“凝聚中国智慧、共创乡村未来”为愿景,构建五大专业共创小组——乡村人才培养、乡村治理创新、乡村文化景观、乡村绿色创新、数字乡村创新,以及北京、湘皖、川渝、贵州、湖北五大区域共创小组,形成“专业赋能+区域联动”的双轮驱动体系,围绕激发农民内生动力、保护传承乡土文化、创新发展现代化乡村三大使命,推动资源共享与模式共创。

首日峰会:思想碰撞,共识初建
10月20日晚,新时代乡村运营发展共创会第一次峰会在荆门乡村振兴学院正式拉开序幕。
西厢房乡建联合机构创始人王卫华在欢迎辞中表示,共创会的成立旨在汇聚各方力量,搭建一个“聚智、聚力、聚资源”的乡村振兴协作平台。他强调,共创会将秉持“动态协作、价值共创、互利共生、成果共享”的运行机制,推动乡村振兴从理念走向行动,真正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加油站”与“实干家”。

在随后的主题交流环节,四位来自乡村振兴一线的实践者,分别从治理机制、文化认同、科技融合与生态路径等不同维度,分享了各具特色的振兴样本:
湖南省新化县油溪桥村党总支书记彭育晚介绍了以“积分股份制”推动农村市场化的创新实践,通过量化村民参与治理的行为,构建“统分融合”发展机制,实现从负债贫困村到集体经济年收入278万元的跨越;

重庆市巴南区鱼池村党委书记文承军分享了以文化认同破题的振兴路径,通过众筹村歌《云上鱼池》凝聚民心,创新“四民共治”机制,形成“文化破冰—资源整合—产业变现—治理深化”的良性循环;

湖北省枝江市向巷村党支部书记周代年阐述了“村社融合+科技赋能”的发展模式,通过统一共识构建利益共同体,引入农业科技与社会化服务,推动整村从贫困走向振兴;

孝昌县禾牧合作社理事长周国学则聚焦“自然农法”,以稻鸭共作、发酵床养殖等技术构建生态闭环,延伸多元产业链,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五大专业共创小组随后围绕四项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包括:审议《共创会行动公约》并准备次日表决;细化各小组年度工作方案与行动计划;筹划实地学习与考察安排;以及对共创会长远发展提出机制性建议。讨论现场气氛热烈,共识在交流中凝聚,路径在碰撞中明晰,为共创会后续工作的系统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立大会:机制落地,组织成型
10月21日上午,新时代乡村运营发展共创会成立大会正式举行。
会议由西厢房乡建联合机构乡建合伙人朱付梅主持。

大会审议并通过了《新时代乡村运营发展共创会行动公约》,选举西厢房乡建联合机构创始人王卫华担任首任理事长,并同步完成了秘书长、理事会及各专业小组负责人的推选与授牌。至此,共创会组织体系全面落地。




随后,在工作汇报环节,各专业共创小组负责人依次阐述了清晰务实的工作路径:
我院副院长潘家恩提出构建“看研学用”一体化赋能平台,通过系统开发课程、深入开展调研与精准对接资源,全面培养“懂乡村、爱农民、会运营”的复合型人才;

赵守飞(乡村治理创新)聚焦“实践实训+深度共创”模式,计划在多地建立实训基地,推动油溪桥村“系统化积分制”等典型经验从案例解析走向落地转化;

李景奇(乡村文化景观)致力于推动文化资源实现“风景化、精神化、资产化”,通过数字化建档、参与式设计及城乡创意活动,系统提升乡村文化魅力与人居品质;

黄志友(乡村绿色创新)以“生态循环+三产融合+四生和谐”为实施路径,构建从生产修复到社区营造的绿色发展体系,推动生态资源有效转化为发展资产;

最后,西厢房乡建联合机构总裁王勇刚系统阐述了共创会2026年度整体工作方案,明确了以“区域联动、重点突破、成果转化”为核心的系统推进策略,为共创会下阶段工作绘制了清晰的行动路线图。

专家分享:多元视角,智慧激荡
随后的专家分享环节汇聚了不同领域的智慧声音:
福建永春生态文明研究院秘书长方良泽系统介绍了永春县以“乡村人才驿站”为核心的县域人才振兴模式,通过制定全国首部团体标准、构建“1+5+9”工作体系,形成多主体共建机制,为破解乡村人才难题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

湖北大学城市创意与设计研究院(文化景观活化)院长龙元从文化景观视角提出乡村是“活着的遗产”,倡导建立全过程管理体系,推动传统农业智慧向乡村振兴新范式转化;

数字创新社区SeeDAO发起人唐晗则分享了数字游民作为“低成本在地数字人才池”的独特价值,通过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推动数字游民从“消化基建”向“深度嵌入”乡村社区升级。

最后,荆门乡村振兴学院院长王兆基在总结致辞中指出,大会实现了从“各自探索”到“并肩同行”的深刻转变,标志着乡村运营进入“系统协作”新阶段。学院将发挥自身平台优势,全力支持共创会发展,推动好思路转化为好成效。

实践基地授牌:走向田野,链接实景
当天下午,理事会成员专程前往三峡土家族村,举行“新时代乡村运营发展共创会学习实践基地”授牌仪式,标志着共创会首个实地教学与模式推广平台正式落地。


此次授牌不仅为共创会提供了扎根乡土的实践场域,也初步构建起“理论—实践—推广”的闭环,为后续在全国范围遴选和共建示范点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一次理事会:明晰路径,协同共进
在随后召开的第一次理事会中,与会成员围绕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讨论:行动公约的持续优化、共创会系统化运作以及各小组如何参与沙洋县三峡土家族村示范点建设。会议就完善小组服务清单、搭建“乡村头雁”线上学习平台、发挥小农基金支持作用及融入荆门乡村振兴学院“中国村支书之家”运营等具体机制达成共识,为2026年工作的系统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